西施故里主要以西施文化为主题,充分展示古越文化和故里风情,是一处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内涵丰富、游览设施健全、经济效益良好、具有时代活力的风景游览胜地。
西施故里的规划总面积1.44平方公里。按功能划分为一轴一心六区。一轴为南北穿越整个旅游区的浣江游览带,一心指已有一定规模的西施殿景区,六片指主入口管理区、鸬鹚湾古渔村景区、古越文化区、美苑休闲娱乐区、三江口湿地生态保护区、休闲度假区。
西施故里依浣纱江逶迤排开,绵延数里,蔚为壮观。中国历代名媛馆、范蠡祠、民俗馆、郑氏宗祠、购物一条街等等在此次第而列,而沉鱼落雁、东施效颦等典故,也将在景区内找到实物,供游客体验。
西施殿
位于诸暨市浣纱南路,是一处以西施文化为主题,充分展示古越文化和故里风情的人文风景旅游区。诸暨苎萝山上早在唐代就有浣纱庙,是诸暨当地百姓为纪念西施而建,其后虽多次遭遇战乱,但祠庙不废。抗战期间,西施殿遭到最大的破坏,仅存后殿一角。“文革”时破坏更甚。
西施早已随尘而去,永远消失在两千多年前的多事之秋。而西施的美也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了。西施殿为此搜罗了历代画家创作的西施画像,刻碑陈列,把西施的美丽化为永恒的文化瑰宝。现在的西施殿重修于1986年,1990年基本建成并对外开放。重修西施殿时征集到了木雕桁梁、牛腿、雀替、门窗、石狮、石柱等一万余件,经过精心组合,巧妙地利用在修复西施殿的工程之中。如今的西施殿非但成了人们纪念西施的场所,而且还成了诸暨的民间建筑艺术博物馆。
景点门楼外观象座牌坊,四根一组的青石圆柱中间是三扇朱红油漆拱形大门,给人以古朴凝重的第一感觉。作为主体建筑的西施殿,综合吸取了传统宫殿和民间宗祠的构筑手法,把主殿台基抬高,殿前以拱桥为主轴,并配置水池和东西侧厢,这种结构既保证了主殿的体量,又不至于呆板,起承开合多变化,高低错落有层次,大殿内的西施像(底座高80厘米,像高280 厘米)神态娴雅,端坐在浣石上。
西施殿右侧正对门楼的建筑是古越台,台分上下两层,上层供奉着越王勾践和他的两位谋臣文种、范 蠡;下层是“西施行”故事展馆。与西施殿遥遥相对的郑旦亭是为纪念与西施同入吴的美女郑旦而建。西子碑廊在郑旦亭左侧,依山就势而建,历代文人墨客为西施题写的诗句和古今中外画家创作的各种西施画像都一一刻了碑罗列在此。穿过新建的香榧馆、珍珠馆,出门从浣纱亭拾级而下就到浣纱石了,相传当年西施就是在此浣纱的,历经2500年风雨沧桑,昔日风光早已不再,但王羲之手书的“浣纱”二字却依然在目。
碑廊南面是苎萝山的最高点,上建一亭,名“苎萝亭”。亭为八角三重檐造型,内置三层,可逐级登临,可浏览诸暨市区,浣纱江和对岸的郑旦故里─鸬鹚湾村也皆在眼前了。
整个西施殿景区,曲径回廊,亭榭相间,池水环绕,花木掩映,使人在回味人文史迹之中,仿佛又置身于江南园林,却又胜于一般的园林设计布局,因其坐落于古苎萝山上,景点高低错落所形成的立体感,显现了自然的本来面目,游人可于山水亭阁,参天古木间品味古越文化。
中国历代名媛馆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西施居首,亦早已成为美的象征。因西施而及四大美女,由四美乃至中国历代名媛,以充分展示女性之真、善、美,正是西施故里建“中国历代名媛馆”的初衷。
史前神话中,女娲的开锅光彩照人;浩瀚正史里,女性的名字却寥若晨星。在男尊女卑的封建伦常里,除后妃诰命,贞节烈妇而外的女性,几乎被正史摒弃尽绝。然而,在男权社会的极度压抑下,故事戏曲中、诗画典故里,那么多才女佳人、巾帼英烈依然清晰可辨。历代名媛的美貌、才情、德怀和成就,以及她们那些即使在男性主宰的世界里也无法湮没的人性光彩,感动着一代又一代后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也因此相信那些美丽的生命曾经真实地存在过。
中国历代名媛馆是一处具有江南特色的庭院式仿古建筑,位于西施故里旅游区的入口区域,占地面积6521平方米,是目前国内罕有的以中国历代著名女性为主题的展览馆。展馆以展示女性真、善、美为宗旨,共选择了100多个中国古代女性人物,按人物特征分为四大美女、传说中的神女、青史百家、才情淑女、巾帼英烈、四大民间故事、百美廊七个单元,其中四大美女是整个展馆的核心。此外名媛馆内还设置有《浣纱记》砖雕照壁、十二花神庭院小品等静态景观和编钟乐舞动态展示项目。
中国历代名媛馆属于非博物馆类展馆,雅俗共赏是它的基调,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将始终兼顾艺术性和参与性。馆内各单元人物使用不同材质和多种工艺来塑造,许多人物都会在声、光、电技术手段的配合下,在特定的艺术场景中展现她们的故事。如果说现代技术的运用使名媛馆的历史氛围更为浓厚,也更具观赏性;那么动静相宜、空间多变、虚实结合、构思巧妙的整体布局则会把相对静止的人物形像引入到活力四溢、意境深远的动态场景之中,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人物活动的历史瞬间;而多门类的人物塑造工艺也将会使建成后的名媛馆成为一个美仑美奂的女性艺术形象之集大成者。
范蠡祠
主要以范蠡军事政治才能和商业才能及生平业绩为主要展示内容、以其它相关人文故事为衬托。全部建筑由范蠡祠及财神庙、魁星阁、三星庙(暂用名)等相关建筑组成,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正殿内塑高3.5米范蠡全身铜像一座,铜像背后墙面用木条仿竹简形式,再现《史记》中记载范蠡故事的精彩篇章,所有立柱均镶嵌楹联。殿外左右两侧建长廊两条,陈列与范蠡生平业绩相关的诗碑,并以彩绘壁画等形式,生动介绍范蠡卓越的军事、政治和经商才能。其它辅建筑依相应位置而建,错落有致,相关塑像如:比干、赵公明、关公及福、禄、寿三星均以民间传说的形象为依据,或坐或立,神态各异。范蠡祠共有塑像8座,除范蠡全身铜像外,其余均采取民间传统的贴金彩绘相结合的形式。
诸暨人向来敬重范蠡。春秋末越灭吴后,诸暨一带曾为范蠡封地。诸暨城西侧之陶朱山,即因范蠡曾筑宅侨居而得名。山东侧,有余脉虎头岩,相传为当年范蠡游吟并与西施定情之处,故又称范蠡岩。古时,距岩半里处(现绢纺厂后门附近)建有范蠡庙,今遗迹犹存。进入21世纪后,西施故里旅游区内又新建了范蠡祠。
正殿左右两侧有长廊,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廊内竖立着31块石碑,碑上刻有范蠡的画像、古人吟咏范蠡的诗词与颂辞、《范蠡理财致富十二法则》、《范蠡理财致富十二戒律》、《范蠡经商十八法》。
范蠡祠面西南背靠金鸡山,气势恢宏,采用清代民间建筑风格,黛瓦粉墙,古朴典雅。主要建筑除“魁星阁”外,屋架及相应构件均从民间整体购买,各种木雕构件琳琅满目,精彩非常,充分展示了江南民间建筑艺术特色。
范蠡祠北侧长廊上开有一处偏门。走出偏门,便可见财神殿、魁星阁、三星殿依次排列。财神殿阶沿正间廊柱上的对联十分醒目:“比相忠范相诚忠诚社稷,赵公厚关公义厚义人间。”它启迪人们:要发财,要做好生意,首先要好好做人,做个忠诚、厚义之人。
郑氏宗祠
诸暨是个有2000余年历史的古县,诸暨民众历来崇尚“耕读传家”、“忠义孝悌”的传统,注重读书,讲究孝道。特别重视祠堂、宗谱的修建和编撰。凡是大姓都建有祠堂。当时从浦江县移徙来的郑氏百姓在被誉为风水宝地的浣江东岸金鸡山脚下兴建了这所祠堂,用以祭奠先祖和开会议事。郑氏宗祠修建的富丽堂皇,极其讲究。正门匾额上书“郑氏宗祠”。大门东西边间匾书有“宗风永漾”和“德布春光”。阶沿正间柱上书“一脉真传曰忠曰义,两门正路惟读惟耕”。阶沿边间柱上书“诸山有瑞凡鸟飞来能化凤;暨水无尘池鱼跃去可成龙”。宗祠前有二座拱桥,左首桥叫“学士桥”,右首桥叫“孝义桥”。诸暨民众重教学礼的思想在这里显露无遗。
人们把建筑、绘画、雕刻合称为“三大空间艺术”。在古越民居的建筑里便把三者有机结合,郑氏宗祠就是一个展示美的艺术的载体。占地 3亩左右,有三进、两侧厢、带万年台,是一座典型的“连井三透”结构的建筑。三进即前后三排房,二侧厢即连接前后房的厢房,万年台是土语,就是戏台。
鸬鹚湾村民居的造型也极具越乡特色。像郑氏座宗祠就可以用“粉墙黛瓦,马头别致”八个字形象地概括出造型特点,“粉墙”指白石灰粉墙,“黛瓦”土语叫小青瓦,出炉时颜色呈青灰,盖在屋顶时间长了呈黑色。诸暨民间马头墙常见的有三类:人字马头,弓弦马头和屏风马头;人字马头建筑工艺简单,在山墙上沿屋面的坡度,砌成“人”字状。弓弦马头建筑工艺较为复杂 ,在山墙上砌成一条优美的抛物线,给人以柔和美感,多用于凉亭、小庙、小庵。而屏风马头建筑最为壮观,像屏风一样耸立在山墙上,很有气势。一般有一定规模的大屋宅,屏风马头有二重、三重、甚至四重。马头墙檐凹凸变化,并以许多吉祥画饰,顶部置有砖饰或瓦饰。上设八卦墩子,上刻“巽离”符号。“巽离”为八卦中的风水符号,有防水避风之用。通过对马头墙的了解,可以知道郑氏宗祠等建筑建有很多威风凛凛的屏风马头墙的意义所在了吧。
民俗馆
西施故里民俗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早在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在此建都,自秦设县至今,未曾有废。作为美人西施的故里,霸王勾践的故里,爱国村姑郑旦的故里,这里民性耿直,素来崇尚“耕读传家” 民风淳朴,文化独特。同时,诸暨又是典型的中北亚热带季风过渡区丘陵山地气候特征,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水较多,光照充足,年均无霜期达到236天。因而,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盛,为渔米之乡。稻米、石料、竹木、珍珠等丰富特产为这里的人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产生活物质资料。制作的高粱酒、西施豆腐,编织的麦草扇名声遐迩,民俗文化也由此显现的更加丰富多彩。
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为寻访贤人,来到诸暨城南苎萝山下,在浣纱溪边巧遇浣纱女西施,两人一见如故,一谈倾心,尔后在江边浣纱石上,指石为证,对月盟誓,定下了百年之好。无奈范大夫国事在身,不可久留,次日即要返回都城。西施姑娘乃是绝代佳人,心灵手巧,当夜用浣纱溪边田畴中的麦草编成扇子,用苎萝山上的翠竹制成扇柄,用浣纱溪里漂洗过的彩丝,将自己姣美的容貌,绣在扇心中,制成一把精致的麦草扇,送赠范郎,让他日日带在身边,驱热辟邪,见物思人。不料范大夫这把心爱的扇子被越王勾践发现,越王大为惊异,询问再三,得知其中原因,于是把聪明美丽的西施姑娘选到都城,送给吴王,演出了一幕悲壮的历史剧。
后来,诸暨农村就传承着这一风俗,如果姑娘与小伙子相爱了,在夏季来临之时,小伙子就会收到一柄精致、漂亮、充满情意的麦草扇 ,姑娘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祝愿、希冀和情爱编织进扇里,送给如意的心上人。在古越乡村中无论大姑娘、小嫂嫂,还是老婆婆都会编制绣扎这美丽的麦草扇。他们代代相传,每年都要编织不少扇子,送给亲友家人,作为纳凉、障日、驱虫的用具。在诸暨乡村中麦草扇不但是爱情的信物,而且也是友好和睦的礼品。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新嫁女儿的娘家,就会担着食品礼物去看望女儿,以示父母的爱女之心。其中的主要礼物,就是麦草扇。这些扇子,少则二三十把,多则百十把,皆为媳妇姑娘编制。他们把这食品扇子分送给公爷叔伯、婆婶妯娌、街坊朋友亲戚,表示自己尊友好、和睦的心意。这里赠送的草扇已不单是一件平常的日用品了,而是一种包含着民间友好交往心理的载体。
看完这些,你了解我了嘛?